欢迎访问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实验学校!
今天是:
民大附中丰台实验学校是一所农村学校,学生60%以上是农村子弟。随着近几年城市化的推进,农用地逐年转化为城市用地。不认识地里的庄稼,不认识果园中的果树,不了解中医药文化,对农业生产劳动、传统文化没有正确的态度和体会,是中小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针对这种状况,经过全校教职员工“学校应该培养什么样的人”反复大讨论,并广泛征求学生家长意见,学校决定把校园中闲置的18亩土地建设成劳动教育基地,引导学生开展学农实践活动,通过身体力行地参加学校劳动教育基地力所能及的生产劳动,从小锻炼满足生存发展需要的基本劳动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人生幸福奠基,用劳动点亮学生的奋斗人生。
紧抓五个关键词
利用18亩地开展劳动教育
学校充分利用地域资源,把校园内闲置的18亩土地建设成劳动教育基地,对学生进行全程劳动教育。每个班都有一块可由班级自主经营的劳动教育基地,班牌由学生自己命名。各班在劳动教育基地里种何种农作物,完全由各班自主决定。随着学农实践活动的逐步深入,劳动教育基地逐步扩展为“百蔬园”“百草园”“百果园”三个园区。学生在园中上文化课,开展探究活动,亲历农作物、果蔬生长的全过程。
在校园劳动教育基地开展学农实践活动,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学校紧紧抓住“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身体力行和力所能及”五个关键词。
从“全员”来说,全校每一名学生都有机会参加生产劳动,小到拣石子、除杂草,大到采收、搬运等,每一名学都不会拉下。从“全过程”来说,学生参加翻土、浇水、播种、施肥、锄草、采收、搬运等各个环节的生产劳动,每一个环节都可以出出力、使使劲、流流汗。从“全方位”来看,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只是劳动教育的主导方面,学校发挥这个主导面的辐射功能,通过家校村镇“四位一体”,引入自我劳动,会当个人“小能手”;引入家务劳动,争当家庭“小主人”;引入社会劳动,勇当社会“小公民”。从“身体力行”来看,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应该是实实在在地参加,亲身体验,努力实行。从“力所能及”来看,学校根据学生年龄特征来确定劳动教育的内容,保证劳动教育是在学生体力和能力限度内所能做到的。
加强劳动教育与教育教学融合
落实“八个一”培养目标
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是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的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是培养广大青少年的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重要方式。
学校的劳动教育目标具体表现为“八个一”:一种习惯(劳动习惯);一种能力(动手能力);一种感情(热爱劳动和劳动人民的感情);一定技能(农业劳动基本技能);一种精神(勤俭节约和吃苦耐劳的精神);一种责任(关心国家集体和他人,团结互助);一种认识(对国情和农业劳动的认识);一种观念(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学校通过组织学生参加校园劳动教育基地植物生长各个环节的生产劳动,将农事与学科教学深度融合的课堂教学,开展学农主题班队会活动,学农与品德教育高度契合等途径来落实劳动教育的 “八个一”培养目标。
学校自主开发了多种校本教材。比如中学部开发的《中医药文化基础知识简明读本》,学校将其作为阅读教材,引导学生自读、自悟,在读与悟中感受农耕文化与中医药文化的魅力;《农时话农事》手册作为学生的“记事本”,引导学生记录一年四季参与农事劳动实践的过程。
值得一提的是,学校各学科老师依据学科课程标准,利用劳动教育基地资源,研究学科实践主题,形成了各个学科农事与学科实践融合开发计划和课程方案。各学科相继推出一批农事与学科教学融合的研讨课。
家校社合力
为学生学农提供飞翔的蓝天
学校建设劳动基地,开设劳动教育,得到了社会和家庭的多方支持。
学校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劳动教育后,学生除了全程参加劳动基地的劳动而外,在校还能积极参加班里和学校的各种劳动,在家里乐于做家务,尤其是合作的意识明显增强了。
通过全程参加校园劳动基地的劳动,学生感受到了农民的艰辛,同时又领悟到了劳动的伟大。在这里,他们播下的是种子,植入的是希望;他们参加的是劳动,收获的是技能;他们流下的是汗水,得到的是快乐。通过学农实践活动的每一个环节,学生学习了知识,领会了技能,开拓了眼界。
学校的劳动教育始终得到了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家长不再认为参加劳动会影响孩子学习,占用孩子的学习时间。家长从内心认同孩子全程参加劳动教育,让孩子真正在劳动中体验生活,收获技能,锻炼各种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劳动与学习相得益彰。
文/肖志彬(民大附中丰台实验学校执行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