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实验学校!
今天是:
丰收啦!金风送爽,喜气洋洋,张灯结彩,玉米高粱,校园里到处都是一片大丰收的景象。
10月26日下午中央民族大学附属中学丰台实验学校成功举办了首届丰收节暨农事与学校教育研讨会。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处副处长张广斌,北京市慈善协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市政协原副秘书长、特级教师朱尔澄,丰台区教委副主任杨联文,北京教育学院丰台分院马红民院长、劳技教研员赵骏;丰台教育科学研究院课程中心主任赵裕燕,编辑室郝宏来。丰台区人民政府教育督导室责任督学贾军华,民大附中副校长孟福来、教科研主任赵长红,第一责任区北京十中、首师大附属云岗中学、长辛店学校、长辛店一中、槐树岭中学5所中学、长辛店一小等8所小学的教学干部和60多名教师代表,以及我校家委会20名家长代表也应邀到会。
我校自2015年3月民大附中接管后,认真研究农耕文化,利用地域资源,积极探索传承中华文化精髓的农耕教育,初步形成了具有我校特色的学农课程。近一年来,通过确立育人目标,创建学农基地;通过引导教师探究农事综合实践课程,通过九年义务教育让学生学会种植九种农作物。通过开启一年的农事活动,引导师生畅想播种的希望,分享劳动带来的喜悦和幸福。
本届丰收节旨在展示学生学农劳动实践成果,探究农事综合实践课程和学科实践课程,分享“共美教育”成果。活动包括四个议程:首先进行的是共赏丰收成果,在看到师生亲手收获的玉米、花生、高粱、南瓜、芝麻、谷子、红薯的同时,也通过学校开发的《农事实践基地常种植物简介》校本教材,了解学校基地中常种植物,在《学生农事足迹》精选、《农事心语》来感受学生参与农事劳动实践过程中记录下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悟以及丰收的喜悦和心灵的长大。其次,在走进实践课堂活动中,分别听了语文、数学、生物等学科与农事融合的五节实践课和三节农事综合实践课,这些课程浸透了中华传统农耕文化精髓,启迪思想、传承文化、涵养精神;这些课程着力于学科素养的培养,让学生在自主、合作、研究、实践中发现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这丰收是学生劳动实践成果的丰收。经过精心栽培与实践体验,三至八年级每班都在自己的“责任田”里收获颇丰。学生们从认识植物种子开始,锄草开垦、清理石子、浇水施肥,与学农基地里的农作物们一起成长,厚积薄发,一起收获。学生们收获的不仅是有趣的写作素材、生动的学习资料,更收获了“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踏实进取之心。
这丰收是学校课程体系创新的丰收。我校根据新课改目标要求及实际学情,初中部语文组、数学组等学科结合本校资源,积极探索适合本校学情的语文、数学、英语、生物、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与农事结合的融合课及综合实践课程,并先后开发了《农时话农事》、《农事实践基地常种植物简介》等校本课程。就语文学科来说,七到九年级共计划用28课时,分别从农耕与汉字、农耕节气与诗文、农事读写与创作以及农时农事古诗词欣赏等几个维度进阶式地将学农实践与传统文化、语文素养学习紧密地结合在了一起。再如中学数学教研组,将植物产量测算和利润最大销售方案等实用性问题巧妙地与这片肥沃的土地联系起来,带领孩子们走出教室,走向田野,拓宽了学科综合实践课的设计视野。
这丰收是共美教育内涵和深度再次拓展的丰收。我校小学部和初中部在学农实践活动中多次以“农事、农活、农悟”小“三农”为主题开展班会、小论坛等活动,并用图文并茂的手抄报展现出来,让孩子们认识到了“节约粮食,从我做起”。这些在学农实践中体现出来的立德树人的思路和做法将再次体现了我校“共美教育”的文化内涵。
在刘晓华校长《不忘祖谱 立德树人》的专题汇报中,她客观分析了创建学农基地的目的:学校地处丰台河西,是丰台区为数不多的九年一贯制农村学校,学生95%是农民子弟,但学生却对基本的农业劳动没有体会,农耕教育的缺失影响了学生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学校认真研究教育现状,充分研讨,最终达成:农村的子弟首先要爱农,要做农耕文化的传承人。学生在基本学会种植九种农作物过程中“识农、会农、悟农、爱农、惜农”,磨练意志、砥砺品格,做乐于实践,敢于创新的农耕文化传人,因此,学校以农事基地的实践和课程的实施为途径,落实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
参加此次活动的兄弟学校老师们有感而发:民大附中农事活动是“体验让改变发生”这一教学理念最具体体现,让学生在身边的农事活动中体验学习,是学生获得知识的重要途径,不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也提高了孩子们实践能力。
北京市慈善协会常务副会长、北京市政协原副秘书长、特级教师朱尔澄在点评中为此次民大附中丰台实验学校丰收节点赞,为语文学科中古诗俗语话农事这种教育思想和教育方法点赞。她说道:学校对学生进行农耕文化的教育就是有利于培养学生核心素养。
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课程处副处长张广斌充分肯定学校育人目标定位准确,回归教育本质,依据国家教育政策,依托当地地域资源,结合学校实际,形成学校育人课程资源,挖掘育人功能,构建育人土壤。学校改变的是教育策略、教学风格,不变的是立德树人的教育理念。
丰台教委副主任杨联文点评中谈道:民大附中丰台实验学校在干活儿,育人才,学校利用学农这一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基础课程,满足不同孩子个性需求,从孩子一辈子受益的角度丰富教育内涵;民大附中丰台实验学校在办学校办教育,在王佐这一最美的环境中做着最优质的教育;民大附中丰台实验学校有着最具教育情怀的教师群体,干部教师们在这最好的教育时代里扎实做教育,为学生终生发展奠定丰厚的基础。杨主任同时希望学校教师们珍惜今天,成就明天,打造与教育相匹配的教师精神,磨砺与实现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教师素质。
民大附中丰台实验学校田琳校长鼓励老师们要有“农人”情怀,要有农人静等花开、春夏秋冬的情怀;要用这种情怀对待学生,对学生终生发展负责;要做真教育,要义无反顾地回归教育的真谛,扎实做教育。
这是我校第一次丰收节,也是一次凝聚全校师生心血和努力的学农探索与实践,希望借此活动,进一步深度挖掘农事实践带给教学育人的新的灵感,在实践中收获,在收获中继续成长、前进!